【影片】总觉得自己不值?破解「自尊心」的迷思
编按: 你喜欢自己吗?「自尊」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肯定自我的程度;不过太高会傲慢,太低则总是焦虑。恰到好处的自尊心,对于人的情绪平衡非常重要。但到底自尊是怎幺来的?跟着The School of Life的影片,一起来揭开自尊心的秘密。 你有发现吗?即使长相身材毫无亮点、工作平凡、没有特殊成就、朋友都很普通…有些「非人生胜利组」的人,却自我感觉十分良好。 反过来说,有些人功成名就、财富过人,但内心却彷彿有个填不满的洞,老觉得自己不够好。可见,自尊高低不一定与「客观条件」成正比。那幺,到底是什幺形塑了自尊? 令人玩味的事实是,我们往往会把同性别的家长当成「标竿」。孩子的自尊心是低是高,来自于他/她是否能超越爸/妈。假设你只是一般的白领阶级,但恰巧父亲是勉强度日的农夫,你就会下意识肯定自己做得不错。相反的,即便你已经是一名收入不错的高阶主管,但父母却是好几间公司的大老闆,你依然会活在父母的阴影下,觉得自己不值一提。 茫茫人海中,我们最在意的往往是一起玩耍、上学、长大的那群朋友。以极端例子来说,如果老同学当中已有人成了公司老闆,甚至一国元首,我们往往会垂头丧气,不想参加同学会。 长大过程中,家人是否给予「无条件的爱」,也会深深影响自尊心。例如有些家长会以成绩高低为準,对孩子投射不同情绪。考得好和颜悦色、考差了就谩骂不休。在这种「有条件的爱」下,孩子长大后虽然会拼命追求成就,但背后动机却是自尊不足,希望用成就换取肯定,因此过得很累,也容易委屈自己来迎合他人。 但如果一个孩子,从小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中,不论是考试失常、表现好坏,永远都有家人做后盾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,自尊心会比较足够,就算人生遭遇重挫,也能爬起来重新振作。不论客观成就高低,都能带着稳健的心情走下去。 一般人常误以为,只要功成名就会自信满满。然而,自尊心往往跟外在世界无关,而是长大过程中,一连串经历对心理产生的影响。想釐清自己的自尊为何高低,最好回顾过去:原生家庭对待自己的方式、父母亲的成就高低,以及朋友之间互相比较的压力,也许答案便会豁然开朗。 实习编辑:萧永群
上一篇:【影片】总是觉得伴侣不懂你?不如先把你的「使用说明书」拿出来
下一篇:【影片】想减肥,却只是狂运动?这正是你瘦不了的原因